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tradingview > 正文
tradingview
11197日元(11467日元)
本文目录一览:1、住房痛苦指数的国际住房住房痛苦指数的国际住房我们继续对中国的“住房痛苦指数”进行横向比较,即比较中国的商品房价格与收入之比与国际标准。以2006年为例,一套75平方米的标准住
本文目录一览:
住房痛苦指数的国际住房
我们继续对中国的“住房痛苦指数”进行横向比较,即比较中国的商品房价格与收入之比与国际标准。以2006年为例,一套75平方米的标准住房售价为239,925元,相当于年收入的242倍。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个数字会更高。 世界银行将房价与人均收入比警戒线设定为5:1。
伦敦的房价在2005年为每平方米1000美元,“住房痛苦指数”为0.38,远低于上海的41。这反映了伦敦的住房成本相对其居民收入的合理水平。
这个数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住房痛苦(国际)指数”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为房价收入比设定的警戒线28倍。这一指数直观地揭示了中国住房市场中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巨大差距,反映了购房压力之巨大,突显了住房问题的严峻性。
以此计算:巴黎住房痛苦指数=5100美元/每平方米÷2064美元=47 即巴黎2005年的“国民住房痛苦指数”为47,而上海的“国民住房痛苦指数”为41,上海的“国民住房痛苦指数”大大高于巴黎的“国民住房痛苦指数”,高出接近90%。所以,按比例来说,上海的房价大大高于巴黎,是有依据的。
全球各地的“住房痛苦指数”揭示了各自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与特点。 “住房痛苦指数”的计算涉及商品房平均售价与人均月收入的比值。 上海与东京、巴黎、纽约、伦敦、莫斯科、首尔和新加坡等城市进行了比较。 东京以其合理的房价与收入比例展现了较低的“住房痛苦指数”。
相比之下,中国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月均可支配收入约为874元,全国平均房价为2820元/平方米。因此,中国人的住房痛苦指数远高于英国,两者差距近20倍。伦敦与北京的住房痛苦指数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差异。